低 GI:健康食品的下一个主战场

日期:2025-08-30 17:53:24 / 人气:7


在 “0 糖 0 脂 0 添加” 的风潮逐渐褪去热度后,注重健康的都市消费者将目光聚焦在了 “低 GI” 这一全新的健康食品标签上。从传统食品巨头到新兴创业公司,从茶饮品牌到新零售平台,纷纷入局低 GI 赛道,一场围绕低 GI 食品的市场争夺战已然打响。《2024 京东食品饮料健康趋势白皮书》显示,近一年低 GI 食品饮料的搜索热度同比增长 56%,销售额也随之显著提升。在抖音,# 低 gi 话题播放量超 3.6 亿次;小红书上低 GI 饮食总浏览量破千万,多篇笔记点赞量超 10 万 +。种种数据表明,低 GI 食品正从小众细分品类走向大众消费市场,成为健康食品领域的下一个新战场。

低 GI 食品:从专业需求到大众选择

低 GI 食品,通常指血糖生成指数(Glycemic Index,简称 GI)低于 55 的食物。这类食物因消化吸收速度较慢,能使血糖缓慢上升,不仅能帮助糖尿病人群平稳控制血糖,还能延长饱腹感,减少热量摄入,因此也成为控制体重人群的理想选择。过去,低 GI 食品主要面向糖尿病人等特定群体,市场受众相对狭窄。而如今,随着国民健康意识的普遍提升,低 GI 食品的受众范围不断扩大,减肥健身人士、孕期控糖女性、关注健康的普通消费者等都成为了核心购买力。
餐桌上常见的米饭、白面馒头、面条、糖果等均属于高 GI 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快,易导致血糖骤升骤降,且饱腹感持续时间短。与之相比,低 GI 食品的优势愈发凸显。在全民健康理念升级以及政策推动的双重作用下,低 GI 食品逐渐摆脱 “小众” 标签,走进商超货架、外卖平台的显眼位置,成为都市泛健康消费者的日常饮食选择。
政策层面为低 GI 食品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国家卫健委在 “健康中国 2030” 战略中明确提倡低 GI 饮食,鼓励企业开发 “低糖”“无糖” 产品,并要求在食品包装袋上注明 “低 GI 食品认证标识(GGU)”,助力低 GI 概念的普及。2024 年,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 年版)》和《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 年版)》,进一步将大众的注意力引向低 GI 饮食。此外,此前无糖饮料风潮的兴起,为低 GI 概念的传播奠定了基础。虽然无糖饮料曾因 “是否真正无糖” 引发质疑,但却在消费者心中建立了衡量食品健康的新标准。相较于 “无糖” 的单一宣称,低 GI 食品凭借系统化的方案重构食品底层基因,且有临床经验背书,更易获得大众认可。

赛道升温:新老玩家各显神通

低 GI 市场的巨大潜力,吸引了众多玩家纷纷入局,既有传统食品巨头的积极转型,也有新兴品牌的强势突围,还有茶饮品牌和新零售平台的跨界布局,共同推动低 GI 食品品类不断丰富。
传统食品品牌依托供应链优势,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对旗下高 GI 产品进行改良升级,成为低 GI 赛道的主力军。君乐宝、康师傅、旺旺等乳饮巨头,好想你、洽洽、盼盼、徐福记等零食企业,纷纷通过减糖、使用低 GI 糖替代常规糖,或采用鹰嘴豆、青稞等天然低 GI 食材,推出低 GI 产品。福临门将挂面原料从小麦换成黑青稞,推出 “70%+ 黑青稞挂面”,还针对高血压人群设计了无盐配方;在月饼领域,沈大成推出低糖广式月饼系列,糖分降低 30% 以上,并融入百合、茯苓等药食同源原料;广州酒家更是研发出国内首款低 GI 月饼。这些举措使得低 GI 食品品类从原本的烘焙类,向主食、糕点、饮料乳品类等多个领域拓展,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元的选择。
深耕 “特医领域” 的新兴企业则凭借专业优势抢占市场。玛士撒拉、糖友饱饱等公司此前深耕特医食品领域,与多家三甲医院保持合作,不仅拥有独特的销售渠道,其专业机构背书也更易赢得消费者信任。玛士撒拉 CFO 王运龙曾透露,品牌热销单品低 GI 全麦饼干复购率达 20%,销售额突破亿元。为适配不同消费场景,这些新老玩家还对产品形态进行创新,推出小包装产品,满足打工人便捷补给需求;将威化、五黑坚果脆等产品延伸至婚庆喜糖场景,进一步拓展了低 GI 食品的应用边界。
新茶饮品牌也将低 GI 作为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抓手。在 “0 糖”“无植脂末” 之后,喜茶、霸王茶姬等头部茶饮品牌纷纷布局低 GI 赛道。喜茶在宣布全线水果茶 “真 0 卡糖” 免费后,联合薄荷健康推出使用低 GI 糖原料的 “+ 慢糖・多肉葡萄”;霸王茶姬公布首批 4 款产品的 GI 值,并在门店菜单、小程序等平台增设 “低 GI” 标识,为消费者提供直观的选择依据。
值得关注的是,盒马、叮咚买菜等新零售平台不再局限于销售渠道角色,而是深入产业上游,以新玩家身份推动低 GI 行业发展。叮咚买菜开辟低 GI 专区,涵盖乳品烘焙、水果蔬菜等品类,并在页面明确标注产品卖点,还计划开发全品类、全场景的低 GI 产品。为打破 “健康的东西不好吃” 的刻板印象,这些平台在研发时格外注重口感优化。盒马研发人员介绍,通过调节面粉麸质、调整研磨工艺,再进行比例调配,可使低 GI 食品口感尽可能接近普通食品。在成本控制方面,部分企业通过与低 GI 赛道头部企业合作实现规模化采购,或利用自有品牌剔除中间环节,有效降低了原料成本。

未来可期:低 GI 食品的机遇与挑战

当前,低 GI 食品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多重机遇为其未来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从市场规模来看,QY Research 报告显示,2024 年中国低 GI 食品市场规模已达 1762 亿元,年增速超 10%。庞大的消费需求是市场增长的核心驱动力,中国糖尿病人群已超 2.3 亿且呈年轻化趋势,同时减肥、健身等健康需求持续升温,为低 GI 食品带来了广阔的受众基础。
品类融合成为低 GI 食品拓展市场的新路径。低 GI 与膳食纤维、蛋白质等其他健康细分类目融合,不仅能满足原有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还能触达更广泛的潜在用户。例如,悦鲜活低 GI 零乳糖牛奶既解决了乳糖不耐受问题,又降低了 GI 值;江中猴菇食养饼干兼具养胃功能与低 GI 属性;乐百氏低 GI 塔格糖益生菌奶茶则添加了天然稀有糖和活性益生菌。这种复合营养的低 GI 产品,更能适应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精细化需求。
消费者对健康的付费意愿,也为低 GI 食品的溢价空间提供了支撑。主打健康茶饮的霸王茶姬 2024 年单店日均销量远超蜜雪冰城、古茗等中低价格带品牌;配料干净的无糖茶成为中产新宠。盒马《十周年消费趋势洞察》显示,过去一年健康类商品复购率同比提升 40%,其中低 GI 主食系列表现尤为突出。
然而,低 GI 食品市场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目前,低 GI 食品的标准体系仍有待完善,市场上可能存在部分企业滥用 “低 GI” 概念进行营销的情况,容易引发消费者信任危机。此外,如何在保证低 GI 属性的同时,进一步优化产品口感和风味,平衡成本与售价,仍是企业需要攻克的难题。
尽管存在挑战,但在国民健康意识持续增强、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企业不断创新的多重因素推动下,低 GI 食品融入日常生活已成必然趋势。从专业医疗领域到大众消费市场,从单一品类到全场景覆盖,低 GI 食品正开启健康食品的新时代。未来,随着行业标准的完善和技术的进步,低 GI 食品市场将更加规范、成熟,为消费者带来更优质的健康选择,也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

作者:蓝狮娱乐




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蓝狮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