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力一号再发射:东方空间执着固体火箭的“现实逻辑”与战略深意
日期:2025-10-13 20:43:36 / 人气:8

10月11日,东方空间自主研制的引力一号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将多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作为全球起飞推力最大的固体运载火箭,其连续成功发射不仅验证了技术可靠性,更引发行业对“降本为王”时代固体火箭价值的重新审视。在液体火箭主导商业航天的当下,东方空间为何执着于固体火箭?这一选择背后,是技术积累、市场定位与战略迭代的多重考量。
一、固体火箭的“现实优势”:快速落地与场景适配
商业航天的核心是“需求驱动”,东方空间选择固体火箭,首先源于其对市场痛点的精准匹配。
1. 依托军工技术,缩短研发周期
固体火箭的核心技术(如发动机、箭体结构)与军工领域高度重叠。引力一号的4型7枚固体大推力发动机由中国航天科技四院研制——该院长期为导弹、火箭等军工产品提供动力支持,技术成熟度高。东方空间通过“军转民”路径,快速完成了火箭设计、制造与测试,首飞仅用3年(2021年立项,2024年首飞),远快于液体火箭的平均研发周期(通常5-8年)。这种“借势军工”的技术积累,是其快速抢占市场的关键。
2. 快速响应与海上发射的独特价值
固体火箭无需燃料加注、准备时间短(可24小时快速响应),且海上发射安全性高(落区可控)。引力一号作为捆绑构型火箭,通过海上发射平台(如山东海阳)进一步降低了落区风险。这一特性契合两类需求:
• 应急任务:如自然灾害后的遥感卫星补网、突发通信保障,需火箭快速入轨;
• 商业卫星组网的“差异化补充”:尽管主流组网卫星更依赖低成本液体火箭,但部分客户(如高时效遥感、特定轨道卫星)愿为“快速响应”支付溢价。
3. 细分市场的“先发优势”
当前商业航天中,八成发射是卫星组网,但对“快速、灵活、高可靠性”的需求始终存在。引力一号凭借固体火箭的特性,在应急发射、小卫星组网(如吉林一号宽幅系列)等细分场景中建立了先发优势。例如,此次遥二任务搭载的吉林一号宽幅02B07星,作为超大幅宽亚米级遥感卫星,对发射时效性要求高,固体火箭的快速响应恰好匹配其需求。
二、“降本为王”时代的争议:固体火箭的“成本困境”与东方空间的破局
尽管固体火箭在技术和场景上具备优势,但其“一次性使用”特性导致每公斤发射成本比可回收液体火箭高50%以上,与商业航天“降本”主线形成矛盾。业内质疑集中在两点:
• 长期成本控制难:固体火箭无法像液体火箭(如SpaceX猎鹰9号)通过回收复用摊薄成本,未来高频组网需求下竞争力不足;
• 技术路线分散风险:全球商业航天以液体火箭为主(国内占比超70%),东方空间押注固体火箭可能错过液体可回收技术的研发窗口。
对此,东方空间的策略是“过渡性技术路线”——用固体火箭打开市场、积累资金,同时并行推进液体火箭研发。其“三步走”战略清晰可见:
1. 第一步:固体火箭落地:通过引力一号验证技术、建立品牌,抢占应急发射、小卫星组网等细分市场,形成现金流;
2. 第二步:技术反哺液体:将固体火箭研发中积累的发动机、材料、控制技术,迁移至液体火箭项目(如东方空间规划的“引力二号”液体可回收火箭);
3. 第三步:双线并行:未来形成“固体保市场、液体降成本”的互补格局,兼顾短期收益与长期竞争力。
三、战略深意:民商航天的“生存法则”与“弯道超车”
东方空间的选择,本质上是民商航天企业在技术积累初期的“生存智慧”。
1. 避免“技术空窗期”
液体火箭虽代表未来方向,但研发门槛高(需突破可回收、大推力发动机、低温燃料等技术),且需大量资金与时间投入。对成立仅十余年的东方空间而言,直接押注液体火箭可能面临“技术空窗期”——无产品落地则无法验证技术、获取市场信任。固体火箭的快速落地,使其在行业中“先站稳脚跟”。
2. 构建“技术护城河”
引力一号的成功,不仅验证了东方空间的系统集成能力,更通过配套发动机(航天科技四院)、控制系统等核心部件的研发,积累了固体火箭全产业链技术。这些技术可反哺液体火箭(如燃料贮箱、推力控制),缩短液体型号的研发周期。
3. 响应政策与市场需求
国家鼓励商业航天“差异化发展”,东方空间的固体火箭填补了国内捆绑式民商火箭的空白(此前民商火箭多为单级或两级),符合“补短板、强韧性”的政策导向。同时,市场对“快速、灵活”发射的需求(如遥感、通信小卫星)尚未被液体火箭完全覆盖,固体火箭的“错位竞争”为其赢得了生存空间。
结语:固体火箭是“起点”,而非“终点”
东方空间对固体火箭的执着,并非排斥液体火箭,而是基于技术积累、市场需求与战略节奏的理性选择。在“降本为王”的时代,固体火箭的“高成本”可通过细分市场的高溢价、快速响应的附加值部分抵消;而其更大的价值,在于为液体火箭的研发争取时间与资金,最终实现“双线并行”的技术迭代。
未来,引力一号能否在液体火箭成熟前抢占足够市场份额,以及“引力二号”等液体型号能否快速跟进,将决定东方空间的战略成败。但至少目前,这条“先立足、再突破”的路径,为民商航天提供了一条“从0到1”的可行范本——在技术积累的初期,用成熟技术快速落地,用市场需求反哺研发,或许比盲目对标国际先进更具生存智慧。
作者:蓝狮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Sora的“阳谋”:用分钱模式,破...10-13
- 30分钟赚2亿美金:“特朗普交易”...10-13
- 引力一号再发射:东方空间执着固...10-13
- 蒙超出圈:一场足球赛卷起半个中...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