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小不懂事”,该如何预防自杀?
日期:2025-09-01 16:04:35 / 人气:1
"大家好!非常高兴又有机会来到一席。10年前我曾经来过一席,这是第二次。刚才听了李果校长的演讲,我在底下就感慨,中国基础教育的校长如果有60%——超过一半就行——是他这样的校长,今天我这话题就可以免了。
这一话题让我纠结不已
大家知道我从事的专业早期更多在研究犯罪,你会发现一个问题,这些犯罪人有好多从小没家,没有人管,四处流窜作案,但还真没有自杀的,所以我研究的犯罪心理从来不涉及自杀的话题。
我后来关注这个话题是因为过去认为自杀比较多的是大学生,但现在我们知道,年龄在往低了走。听到一些具体的,非常让人悲哀的案例以后,我就在考虑要讲一个话题:生命教育。
但当我进入这个话题时,我却觉得这个话题真的太难了。首先,生命教育有点像性教育,难以说清,还要提前进行。这事你对一个孩子说,你说不清楚,可是当他受到伤害的时候,你又感觉到你的工作没有做到位。
你还需要提前去讲——虽然给人感觉是万分之一的事,发生几率很低,但你却不知道它在何时何地会发生在什么人身上。有很多人跟我讲过这个话:这个孩子看上去非常阳光,非常好,结果不知道什么原因,自己突然就了结了。
除了自杀,我们知道最近热议的一些刑事案件也是未成年人做的,比如邯郸少年杀人案。这两个现象让我们看到,无论是自杀还是他杀,往往是一念之差。有的仅为赌气,有的是为烦,有的是为怨恨,有的是为算计,有的是为自证清白。他们一冲动,一下生命就没了。生命没的时候,在当时甚至是无感的,是没有什么感觉的,但会给他人带来后面无尽的悲痛。
如果这件事我们能够制止或者减少的话,这些人活下来,我们谁能想到他们今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所以这个话题虽然难,我们还得要谈。
在还不能明白“死亡”的年龄,要进行“生命”教育
我想难点之一就是,我们讲生命教育,本来想讲这生命珍贵,可是你上来要面对的话题就是未成年杀人或孩子自杀,是死亡。你要如何去对一个不太成熟的、正在成长的人,去讲死亡的危害?告诉他生命很珍贵,生命就只有一次,所以我们要珍惜自己的生命?
除了这三句话,你还能说出什么来?
因为我是搞心理学的,所以只能参照一些心理学家的研究。我这个专业因为研究犯罪心理,它更多研究人内在的动机问题,所以跟精神分析接触比较多。我看到弗洛伊德关于人的研究,其中他就谈到了人有两个本能:一个是生本能,一个就是死本能。
我就在想,死怎么会成为本能?他也做了一些解释,他认为人天生需要爱,甚至他也会去爱,但还有一类人,对于爱这个东西,他不懂,或者因为某种背景,导致他根本丧失了爱的能力。他们的表现是怨恨、愤怒,或者是仇恨、暴力。我们看到所有的伤害生命的行为,包括伤害自己的行为,都一定带着一种摧毁和破坏的意志。
死本能对外,伤杀他人那是犯罪;对内,就是了结自己的生命。
大人常说“孩子小不懂事”,但选择死亡并不需要太久的生命
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生本能和死本能,哪一个出现在前?大家都知道了,生本能应该是出现在前。可是一旦发展起来,你会发现两种本能走向正相反。婴幼儿早期,0到3岁的孩子,他是有生本能的,但是他会爱吗?你会发现他没有爱的能力,他只有生的能力。
他要什么?他要自己的满足。在那个阶段他是不管不顾,不分时间、不分场合,要哭就哭,要拉就拉,睡得正香的时候他一声大哭,把全家人闹醒。在幼年的时候,你观察这些孩子,他们的行为是爱意更多还是肆意妄为更多?他反而更多显现的是一些破坏性的东西。
从我的专业角度来看,我甚至遇到过5岁左右的孩子杀人的案件,杀的是谁呢,他不喜欢他新出生的弟弟妹妹。有个少年曾经跟我说过一段话,听得我毛骨悚然,他说,我一直就想杀一个人。我说,为什么?他说,我觉得那样特别酷。我就在想,这个东西它从哪来的?
我还遇到过,有的小孩因为厌烦父母的管教,就给父母下毒;还有的孩子把自杀当成报复最爱他的人的方式,父母可能责怪了他,他想你不是说爱我吗?那我就死给你看。
所以我想讲,死本能几乎是不用培养的,而生本能反而是需要唤醒的。
我们知道,人类的幼子他不同于所有的动物,虽然人是高级动物,越高级他在生命的初期越无能。所以老天的一个设计,就是让这个无能的人,他在出生之后要需要别人的爱,在别人的爱当中去抑制他的死本能,唤醒他的爱本能。
刚才我讲的孩子这种状态,大人们常常说“他还小,不懂事”,但是事实上,选择死亡,你可以看到,真的不需要太久的生命。
生的本能靠爱的唤醒远不够,还要经历辛苦去培养和学会爱
除了刚才我讲这几个难点,生命教育它还难在,你光靠爱的唤醒还不够,人的爱本能还需要一个辛苦的培养,让他去学会爱。因为爱在发展过程中是需要进化出能力的,而死本能是不需要能力的。刚才我说了,一瞬间的事情,一念之差就可以决定。
但是去爱,它要经过什么?要经体力与心力之苦。
(以下年龄标点等情况,因个体遗传、成长环境不同而表现有别。)
人在出生的时候,他在前半年几乎完全无能无助,到4个月左右,会出现一个现象,就是之前谁抱谁喂都行,但之后他开始只要一个人了。只要这个人来,他就会很安静,该睡就睡,该吃就吃。这个我们叫依恋,依恋可以说是人最早表现出来的一种爱。
但这个爱的表现是什么?是索取。而且这个爱他只认一个人,只要这个人来,我就很开心,很幸福。
1岁到3岁之前,慢慢地他开始知道了还有奶奶,还有爸爸,这个时候很多人爱他,但他依恋的还是不变的那个人。3岁左右,孩子基本能够走了,带出去了,他开始愿意找小朋友玩了,只要是同龄人我就要跟他们玩,这个过程一直要发展到10岁左右。
到了四五年级之后你会发现,孩子开始认性别了,女孩愿意找女孩,男孩愿意找男孩。这个时候他就开始慢慢地进入一种性的发育。
发育几年,到了16岁,他开始关注什么?虽然和同性在一起玩,但他开始关注异性了,有的悄悄的,有的就大胆一点直接接触,所以我们把16岁称为花季。
这个再往后,到20岁上下,很多人就开始有“恋”的表现了,他开始寻找一个人,这个人让他心动,也就是说,人生第二个恋开始了。
再往后发展是什么?他结婚,生育孩子。当他进入家庭,他的爱开始变成一个立体关系的爱。上有父母,身边有妻子,下面有孩子,还有自己的朋友,还有过去对自己有恩的师长等等,这个时候他的情感发展开始转向立体,他要一对多了。
一对多的情感有一个特点,就是你情感越丰富,越多就越累。也就是说,当你真正想爱的话,那是很累的,而且你想不辜负对你好的人,那也是很累的。
再往后发展,人就会出现更复杂的社会性情感。低级的社会性情感是一种熟人社会,我对认识的人会更好一点,对不认识的人就稍微差一点。
爱发展最高阶段是什么?那就是基于人性的爱。这个时候他已经不分是不是认识了,他甚至可以跨种族,他会对动物,对其他生命也会有爱。所以人到这个阶段,他才能够慢慢地、更多地学会爱。
因此我们知道,关于生命教育你想要教会孩子的东西,你会发现没到那个年龄,他很难去理解。
这类孩子最容易感觉“活着没劲”
你会发现爱本能它是怎么发展的?它和我们的养育密切相关。很多人的成长经历是有爱的,但是这个爱,质量有问题。有问题的爱在我们国家的很多家庭当中都存在。我概括了两类:
一类爱,他有条件去爱孩子,他有钱、有地位,可是正因如此,他不愿意太辛苦,于是他就出钱,不是有钱吗,就拿钱去爱孩子。
孩子成长过程当中,他没心思、没耐心去陪伴,怎么办?给他买玩具、买iPad、买电脑。你会发现这种孩子长大后,跟自己的家人没有这种“亲”的接触,孩子大了跟爸妈就是要钱,要完钱该干嘛干嘛。
这种爱会出现什么问题?这种孩子最容易出现空心病。你别看有些孩子他学习很好,但是他没有情感,为什么?因为他没有情感的记忆。
还有一类家庭也有爱,这个爱是什么样的?我为你好,我所有的事都是为你好,我甚至牺牲我自己都是为你好。这种“爱你不商量”在生活当中特别多见,尤其是母亲。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头上,你应该怎么样,我给你做了哪些规划,你照着规划走,你就应该达到一个什么水平,你为什么达不到这个水平?
在这种家庭长大的孩子他们会出现什么问题?这类孩子很容易出现“活着没劲”,他表现为抑郁。实际上就是因为在他的生命当中,根本没有“生”选择的体验,所以这种孩子往往出问题比较多。
缺陷家庭还很多,我只是概括比较典型的两类。
死亡经历有时会让人生命觉醒,但为时已晚或再无逆转生的机会
我有时候跟犯罪人聊天,经常问他们这个问题:“你们犯罪之前怎么想的,之后怎么想的?”
在此我也想简单讲两个案例。岁数稍微大一点的可能知道这起案件:2004年,一个大学生在宿舍里杀害了四个同学。作案之前,用他自己的话讲“那几天我就是恨”。为什么?因为和同学吵架,他特别愤怒,买了作案工具藏在厕所里,三天杀了四个人。
杀完以后他就跑了,他当时买了两张火车票,哪趟离得近就坐哪趟。他觉得这样你们就抓不到我。但后来我们知道,当时发出了通缉令他根本无路可走。
最后当他面对大海的时候,他对着录音带跟家人说了很多的话。这个时候他发现,当他无路可走的时候,他最思念的就是家人。可是他突然发现他永远回不去了,而且他也给父母留下了没有未来的无止尽的悲痛。他后来说了一句话:“被害人的家人也一样,他们没有了希望。”
他说:“以前我不知道人活着是为什么,现在我明白了,人生的意义在于人间有真情。”他明白了,但是已经没有机会了。
还有一个案件,当时也非常轰动,我因为这起案件被网暴了一年多,就是因为我在央视上对他做了一个分析。在这起案件中我看到了什么?我当时给他出了二十道问题,因为我没有去成现场,是记者采访的,我看了直播的视频。我第一个问题就是:“从小到大,父母给你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什么?”
记者在问他这个问题的时候,他一边哭一边在找,左右摆着头,我认为他是在从心里找这个记忆。最后他说,记忆最深的是,当他跟母亲坦白说他杀了人之后,母亲要带他去自首,在路上母亲就给父亲打电话。
他哭着求母亲:“你不要给他打电话,我怕!”因为他特别怕他父亲。他母亲说:“你怕什么怕,你不知道你父亲有多爱你,他在背后多么为你骄傲,经常在别人面前表扬你。”
他回答说:“这句话我印象最深,这个时候我才知道父亲是爱我的。”
到最后执行死刑之前,他对他父亲讲了一番话,他说:“我对不起你,你那么爱我,为我们付出了这么多。”“我现在先走一步,我特别希望我先去投身当父亲,以后你当我的孩子,我来报答你。”
我们看到这两起案件,当他们知道自己错的时候,已经没有机会了。有些事你事后觉醒,为时已晚,所以要保持距离,敬而远之,更需要提前为人安置心里的制动力量。
如何去提前装置这样一个“阻止的力量”,这才是生命教育的难点。
一种不用思考就自动发生的内在的自动阻抗力量
我们会发现,作为一个动态的人,他就像一辆汽车,不是发动机好就行,制动系统相当重要。一辆汽车,有发动机,人的欲望、兴趣爱好就是动力;同时有方向盘,就是我们的认知,学习后知道怎么选择利和弊。
还有一个是什么?制动,停下来。在我们的教育当中,制动归到哪去了?你会发现没有,所有的教育都是给予知识,但没有说不让你干什么。所以制动在我们的成长过程当中是相当缺乏的。
我们讲生命教育,它不同于知识教育,它不是理解不理解的问题,而是要安装一种不用思考就自动发生的,他内在的一种自动阻抗力量。
在这里我们谈到一个特殊的心理现象,叫“敬畏”。
一个人的羞耻之心,我们知道几乎不用教,属于一种反应性的行为,并不是教育出来的。敬畏之心跟它是同一类的反应性心理现象,只不过我们忽略了怎么在人的内心当中去安置这种敬畏心。
什么叫敬畏?敬,一般表现为外在的行为,敬于“形”,当然也有人敬于“心”;畏则不一样,畏实际上源于内心对外部某种不可预测和把控的感觉,进而伴随着担忧、恐惧,因为他不希望不好的结果发生,所以他不敢不敬。
因为有畏,人才会有忌讳、忌惮、避之、逃离这样的现象;因为畏而产生了敬,这才能够阻止一些人轻举妄动的力量。
有人就问我了,自杀的人,他连死都不怕,“敬畏”又如何能制止他们的自杀之心呢?
问得好,这确实需要我们进一步来探讨:敬畏这种心理力量到底是什么?它既可以内容不同,也可以层次不同。一种畏是“就自己”,还有一种畏是“就他人”。
“就自己”的畏是,他觉得很痛苦,他就选择跳下去,让自己解脱。
“就他人”的畏则不是这样。当他面对死亡的时候,他心里想的一定是其他活着的人,尤其是他爱的人。他所畏惧的是,自己的死会使需要他的人陷入绝境。
我把这种畏称为“不舍”。不舍是什么?是一种社会性的情感。也就是说,他心里一定有另外一个人,如果心里没有别人的话,我自己是死是活无所谓了。所以你会发现,不舍里头一定包含其他的生命。
心有留恋与牵挂,必有不舍
有留恋与牵挂,才会有不舍。什么叫留恋、牵挂呢?这个“恋”就涉及到早年的心理抚养。如果抚养过程到位的话,比如孩子从小就看到性情非常和缓的母亲,每当他哭喊的时候,就会及时赶过来——这是人心留恋和不舍的起点。
还有刚刚说的第二个恋——自己的恋,为了自己的家庭繁衍后代。这个恋和第一个恋不同在哪?第一个恋是索取爱,第二个恋是他开始要学会付出了。当生命扩展到亲人增多,爱也自然扩到大爱,而这时候的人,往往就会畏惧生命的消失。
除了舍不得的人之外,人生还有许多不舍,如心爱之物:初次生日礼物,祖传的家宝,初恋的信物,先人的照片,珍贵的合影,甚至小时候一个特别可爱的玩具;还有痴迷的爱好,比如早年自己的涂鸦、喜爱的乐器、玩游戏的装备、第一次制作的作品。
还有一生的事业。当成年之后自己开始特别热爱一项事业的时候,在这个过程当中体验到了成功,经历了无数不眠之夜,等等。
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不是让孩子多努力,我们的教育应该是让孩子多热爱。
最重要的还有:日常生活的美好画面。人在内心当中最重要的,跟情感情绪有关的是什么?就是画面。日常生活当中很多美好的经历和画面记忆,这是人很重要的心理力量。人生美好和快乐的记忆越多,他留恋的事情越多,人生的不舍才越多。
生命教育不是告诉他“生命很宝贵”这一句话能解决的,是需要通过我们的养育和教育,让成长中的孩子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所以生命教育的前提是好的养育,培养人性,养好情感。当一个生命有了自己的不舍,或有别人的不舍,它的珍贵才能体现。当一个生命被种种情感扯不断,撕则痛时,其存在的意义方能体现。
在人早年,可先令其畏而敬
除了情感是一个重要的力量之外,我还想说,很多伤害生命的无畏,都发生在人生经历短浅的未成年。因为无畏,他们才以最粗鲁的方式去处理欲望和冲突,甚至轻易地摧毁生命。所以事先告知、及时警告、适度惩罚非常必要。
对于未成年人要有一些行为的惩罚。如何给孩子一种敬畏?它首先源于父母早年的严厉警告,也就是说这第一道线应该在父母那里来设置。孩子能在意父母的话,一定源于他们对父母辛苦的养育心有感知,总之有亲有爱,才有敬有畏。
此外,在小学到中学,规则教育也非常重要。
我们还应该启发儿童对生命的真切尊重。有些事情幼儿园就可以做,当他打人的时候,你要赶快制止他,让他形成一种反应,你只要打人就是不对的,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彼此尊重,人和人应该用什么方式相处。
我们也可以做一些心理游戏,比如说把你最爱的物品、最爱的人写出来,然后一个个减少,到再也不能减的情况下,你要告诉我为什么不能减。像这些都是一些启发的方式。
包括学校老师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孩子们讨论,举例一些具体的冲突让他们探讨最佳的解决方案,甚至可以直接讨论:生命为何不能轻易伤害?
爱的养育永远不可单向,父母要学会有意地向孩子索要爱
我们现在强调家校社共同培养孩子,我认为首先应该培养孩子的情感力。刚我讲了,生本能,它虽然是爱,但这个爱是需要唤醒的;不光要唤醒,还需要发展;不光要发展,还要有意培养。要培养他体察别人的感受,理解别人的感受,能给人传递情感的力量。
这在孩子初中阶段就要开始。比如我们看到很多国家都有初中生的社会志愿者,我们什么时候可以让孩子拿出一个月的时间,去做做社会志愿,去做做社会的服务性工作,让他能跨年龄、跨代去接触不同人群。成长当中要有特殊的经历,过一下别人的日子,哪怕去看一下别人的日子,经历一下无助的感受。
我刚工作的时候就听一个从国外学习回来的社会心理学老师讲了一个观点,他说,在国外从来不讲助人为乐,他们认为助人就是助己。实际上就是要给孩子讲一些道理,社会有很多时候是一个循环,你怎么对待别人,可能最后别人就怎么对待你。
此外,爱的养育永远不可单向,尤其在孩子进入10岁之后,甚至再早点,6岁左右,父母要学会有意地向孩子索要爱,不是光给予。比如说工作上遇到一些烦恼的事情,选择适当地跟孩子吐露一下,听听孩子的意见,然后问他,如果你遇到这种事儿会怎么处理。有机会也让他去学会给别人爱。
我们很多家庭都疏忽了这一点,往往孩子上大学了还跟着伺候,又帮洗衣服又帮做饭,结果养了一个虽然认知水平很高,但真的“生”的能力很弱的孩子,更不会爱别人。
发现孩子心理有异时,我们要做到什么?
对于老师来讲,如果发现你的学生最近出现了一些问题,你要很快地去了解他的家庭,了解他的母子、父子和祖辈的关系等等。
父母则要了解孩子目前的压力源,他因为什么事有压力了,是学习,是人际关系,还是受到了威胁。
此外,父母和老师要经常有意地跟孩子聊天,弗洛伊德说过一句话,叫“谈话可以治病”,就这六个字儿我可以给大家讲上一天。谈话是什么?谈话实际上是人和人一种特殊的心理营养的交流。
心理营养来自于哪里?来自于感官,感官当中最有思想性的是什么?是我们的言语。所以言语质量好坏非常重要。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遇到有些问题的孩子,可以跟他去聊一些轻松的话题,让他感受到一些心理上的扩充,人的心地宽了,有时候他就不那么偏执。
这也需要父母和老师有一种更广阔的人生视野,不要天天就讲那点跟你专业有关的。父母更重要,你要经常看一些新书,跟孩子推荐一些新的东西,然后让孩子去听听看看他可能不知道的世界。
很多家长都说我这孩子天天就玩手机。我经常问他,他手机都玩什么?他对手机里面什么内容最感兴趣?我那第三代有一次跟我们告状,说爸爸妈妈不让他接触手机,他姥爷就问他说:“你这手机干嘛用?”他说:“有时候同学聊到一个话题我都不知道,我就跟他没有话聊了。”我马上告诉他爸妈,你还是要给手机,可以限制范围,但至少让他知道点新闻,否则同学聊什么他都不知道,他就没有自尊了。
还要了解孩子每天户外体育活动的时间,还有周末的体育活动。了解孩子的睡眠,他每天几点入睡、入睡快慢、整宿睡眠的时间。
我现在讲家庭教育,浓缩一下就是三个要点:
一要让他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不光是遗传,而是至少要培养10年以上的运动习惯,从他四五岁就要开始,等到后边他自己就习惯动了,但是前面一定要养成运动习惯。
二要让他掌握一项技能。技能很容易,就是重复操作:理发、做饭、打球、音乐。只要学会一条,他今后找不着工作,这就成为一个过渡。
三才是认知学习。因此我讲,孩子是什么料,你就顺其自然,千万不要在认知上学习上跟他过不去,因为那取决于你的遗传。
当发现他出现了厌烦眼下生活的想法的时候,你要问他,你觉得你的生活应该怎么改变?当然,孩子有时说不出来,我们大人要给他一些建议。
最后,当有些孩子表现出想要逃避眼下的生活,你就要问原因了,为什么想要逃避?尤其是那些不想上学的孩子,有的是课堂的问题,学不进去;有的是老师的问题,他怕这个老师;还有的是怕同学,还有的怕路上有人拦截。这些问题你不解决,他肯定就会出现一些心理上的问题。
我要强调一点:春天是心理疾病的高发期。经过一整个冬天闷在屋里,尤其是正在青春期的孩子,要让他们走出房间、走出教室,要大量去运动,一天不能低于两个小时。
这是我最后的结尾:每个生命都会有光彩,只要活着。
谢谢大家。
"
这一话题让我纠结不已

大家知道我从事的专业早期更多在研究犯罪,你会发现一个问题,这些犯罪人有好多从小没家,没有人管,四处流窜作案,但还真没有自杀的,所以我研究的犯罪心理从来不涉及自杀的话题。
我后来关注这个话题是因为过去认为自杀比较多的是大学生,但现在我们知道,年龄在往低了走。听到一些具体的,非常让人悲哀的案例以后,我就在考虑要讲一个话题:生命教育。
但当我进入这个话题时,我却觉得这个话题真的太难了。首先,生命教育有点像性教育,难以说清,还要提前进行。这事你对一个孩子说,你说不清楚,可是当他受到伤害的时候,你又感觉到你的工作没有做到位。
你还需要提前去讲——虽然给人感觉是万分之一的事,发生几率很低,但你却不知道它在何时何地会发生在什么人身上。有很多人跟我讲过这个话:这个孩子看上去非常阳光,非常好,结果不知道什么原因,自己突然就了结了。
除了自杀,我们知道最近热议的一些刑事案件也是未成年人做的,比如邯郸少年杀人案。这两个现象让我们看到,无论是自杀还是他杀,往往是一念之差。有的仅为赌气,有的是为烦,有的是为怨恨,有的是为算计,有的是为自证清白。他们一冲动,一下生命就没了。生命没的时候,在当时甚至是无感的,是没有什么感觉的,但会给他人带来后面无尽的悲痛。
如果这件事我们能够制止或者减少的话,这些人活下来,我们谁能想到他们今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所以这个话题虽然难,我们还得要谈。
在还不能明白“死亡”的年龄,要进行“生命”教育
我想难点之一就是,我们讲生命教育,本来想讲这生命珍贵,可是你上来要面对的话题就是未成年杀人或孩子自杀,是死亡。你要如何去对一个不太成熟的、正在成长的人,去讲死亡的危害?告诉他生命很珍贵,生命就只有一次,所以我们要珍惜自己的生命?
除了这三句话,你还能说出什么来?
因为我是搞心理学的,所以只能参照一些心理学家的研究。我这个专业因为研究犯罪心理,它更多研究人内在的动机问题,所以跟精神分析接触比较多。我看到弗洛伊德关于人的研究,其中他就谈到了人有两个本能:一个是生本能,一个就是死本能。
我就在想,死怎么会成为本能?他也做了一些解释,他认为人天生需要爱,甚至他也会去爱,但还有一类人,对于爱这个东西,他不懂,或者因为某种背景,导致他根本丧失了爱的能力。他们的表现是怨恨、愤怒,或者是仇恨、暴力。我们看到所有的伤害生命的行为,包括伤害自己的行为,都一定带着一种摧毁和破坏的意志。
死本能对外,伤杀他人那是犯罪;对内,就是了结自己的生命。
大人常说“孩子小不懂事”,但选择死亡并不需要太久的生命
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生本能和死本能,哪一个出现在前?大家都知道了,生本能应该是出现在前。可是一旦发展起来,你会发现两种本能走向正相反。婴幼儿早期,0到3岁的孩子,他是有生本能的,但是他会爱吗?你会发现他没有爱的能力,他只有生的能力。
他要什么?他要自己的满足。在那个阶段他是不管不顾,不分时间、不分场合,要哭就哭,要拉就拉,睡得正香的时候他一声大哭,把全家人闹醒。在幼年的时候,你观察这些孩子,他们的行为是爱意更多还是肆意妄为更多?他反而更多显现的是一些破坏性的东西。
从我的专业角度来看,我甚至遇到过5岁左右的孩子杀人的案件,杀的是谁呢,他不喜欢他新出生的弟弟妹妹。有个少年曾经跟我说过一段话,听得我毛骨悚然,他说,我一直就想杀一个人。我说,为什么?他说,我觉得那样特别酷。我就在想,这个东西它从哪来的?
我还遇到过,有的小孩因为厌烦父母的管教,就给父母下毒;还有的孩子把自杀当成报复最爱他的人的方式,父母可能责怪了他,他想你不是说爱我吗?那我就死给你看。
所以我想讲,死本能几乎是不用培养的,而生本能反而是需要唤醒的。
我们知道,人类的幼子他不同于所有的动物,虽然人是高级动物,越高级他在生命的初期越无能。所以老天的一个设计,就是让这个无能的人,他在出生之后要需要别人的爱,在别人的爱当中去抑制他的死本能,唤醒他的爱本能。
刚才我讲的孩子这种状态,大人们常常说“他还小,不懂事”,但是事实上,选择死亡,你可以看到,真的不需要太久的生命。
生的本能靠爱的唤醒远不够,还要经历辛苦去培养和学会爱
除了刚才我讲这几个难点,生命教育它还难在,你光靠爱的唤醒还不够,人的爱本能还需要一个辛苦的培养,让他去学会爱。因为爱在发展过程中是需要进化出能力的,而死本能是不需要能力的。刚才我说了,一瞬间的事情,一念之差就可以决定。
但是去爱,它要经过什么?要经体力与心力之苦。
(以下年龄标点等情况,因个体遗传、成长环境不同而表现有别。)
人在出生的时候,他在前半年几乎完全无能无助,到4个月左右,会出现一个现象,就是之前谁抱谁喂都行,但之后他开始只要一个人了。只要这个人来,他就会很安静,该睡就睡,该吃就吃。这个我们叫依恋,依恋可以说是人最早表现出来的一种爱。
但这个爱的表现是什么?是索取。而且这个爱他只认一个人,只要这个人来,我就很开心,很幸福。
1岁到3岁之前,慢慢地他开始知道了还有奶奶,还有爸爸,这个时候很多人爱他,但他依恋的还是不变的那个人。3岁左右,孩子基本能够走了,带出去了,他开始愿意找小朋友玩了,只要是同龄人我就要跟他们玩,这个过程一直要发展到10岁左右。
到了四五年级之后你会发现,孩子开始认性别了,女孩愿意找女孩,男孩愿意找男孩。这个时候他就开始慢慢地进入一种性的发育。
发育几年,到了16岁,他开始关注什么?虽然和同性在一起玩,但他开始关注异性了,有的悄悄的,有的就大胆一点直接接触,所以我们把16岁称为花季。
这个再往后,到20岁上下,很多人就开始有“恋”的表现了,他开始寻找一个人,这个人让他心动,也就是说,人生第二个恋开始了。
再往后发展是什么?他结婚,生育孩子。当他进入家庭,他的爱开始变成一个立体关系的爱。上有父母,身边有妻子,下面有孩子,还有自己的朋友,还有过去对自己有恩的师长等等,这个时候他的情感发展开始转向立体,他要一对多了。
一对多的情感有一个特点,就是你情感越丰富,越多就越累。也就是说,当你真正想爱的话,那是很累的,而且你想不辜负对你好的人,那也是很累的。
再往后发展,人就会出现更复杂的社会性情感。低级的社会性情感是一种熟人社会,我对认识的人会更好一点,对不认识的人就稍微差一点。
爱发展最高阶段是什么?那就是基于人性的爱。这个时候他已经不分是不是认识了,他甚至可以跨种族,他会对动物,对其他生命也会有爱。所以人到这个阶段,他才能够慢慢地、更多地学会爱。
因此我们知道,关于生命教育你想要教会孩子的东西,你会发现没到那个年龄,他很难去理解。
这类孩子最容易感觉“活着没劲”
你会发现爱本能它是怎么发展的?它和我们的养育密切相关。很多人的成长经历是有爱的,但是这个爱,质量有问题。有问题的爱在我们国家的很多家庭当中都存在。我概括了两类:
一类爱,他有条件去爱孩子,他有钱、有地位,可是正因如此,他不愿意太辛苦,于是他就出钱,不是有钱吗,就拿钱去爱孩子。
孩子成长过程当中,他没心思、没耐心去陪伴,怎么办?给他买玩具、买iPad、买电脑。你会发现这种孩子长大后,跟自己的家人没有这种“亲”的接触,孩子大了跟爸妈就是要钱,要完钱该干嘛干嘛。
这种爱会出现什么问题?这种孩子最容易出现空心病。你别看有些孩子他学习很好,但是他没有情感,为什么?因为他没有情感的记忆。
还有一类家庭也有爱,这个爱是什么样的?我为你好,我所有的事都是为你好,我甚至牺牲我自己都是为你好。这种“爱你不商量”在生活当中特别多见,尤其是母亲。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头上,你应该怎么样,我给你做了哪些规划,你照着规划走,你就应该达到一个什么水平,你为什么达不到这个水平?
在这种家庭长大的孩子他们会出现什么问题?这类孩子很容易出现“活着没劲”,他表现为抑郁。实际上就是因为在他的生命当中,根本没有“生”选择的体验,所以这种孩子往往出问题比较多。
缺陷家庭还很多,我只是概括比较典型的两类。
死亡经历有时会让人生命觉醒,但为时已晚或再无逆转生的机会
我有时候跟犯罪人聊天,经常问他们这个问题:“你们犯罪之前怎么想的,之后怎么想的?”
在此我也想简单讲两个案例。岁数稍微大一点的可能知道这起案件:2004年,一个大学生在宿舍里杀害了四个同学。作案之前,用他自己的话讲“那几天我就是恨”。为什么?因为和同学吵架,他特别愤怒,买了作案工具藏在厕所里,三天杀了四个人。
杀完以后他就跑了,他当时买了两张火车票,哪趟离得近就坐哪趟。他觉得这样你们就抓不到我。但后来我们知道,当时发出了通缉令他根本无路可走。
最后当他面对大海的时候,他对着录音带跟家人说了很多的话。这个时候他发现,当他无路可走的时候,他最思念的就是家人。可是他突然发现他永远回不去了,而且他也给父母留下了没有未来的无止尽的悲痛。他后来说了一句话:“被害人的家人也一样,他们没有了希望。”
他说:“以前我不知道人活着是为什么,现在我明白了,人生的意义在于人间有真情。”他明白了,但是已经没有机会了。
还有一个案件,当时也非常轰动,我因为这起案件被网暴了一年多,就是因为我在央视上对他做了一个分析。在这起案件中我看到了什么?我当时给他出了二十道问题,因为我没有去成现场,是记者采访的,我看了直播的视频。我第一个问题就是:“从小到大,父母给你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什么?”
记者在问他这个问题的时候,他一边哭一边在找,左右摆着头,我认为他是在从心里找这个记忆。最后他说,记忆最深的是,当他跟母亲坦白说他杀了人之后,母亲要带他去自首,在路上母亲就给父亲打电话。
他哭着求母亲:“你不要给他打电话,我怕!”因为他特别怕他父亲。他母亲说:“你怕什么怕,你不知道你父亲有多爱你,他在背后多么为你骄傲,经常在别人面前表扬你。”
他回答说:“这句话我印象最深,这个时候我才知道父亲是爱我的。”
到最后执行死刑之前,他对他父亲讲了一番话,他说:“我对不起你,你那么爱我,为我们付出了这么多。”“我现在先走一步,我特别希望我先去投身当父亲,以后你当我的孩子,我来报答你。”
我们看到这两起案件,当他们知道自己错的时候,已经没有机会了。有些事你事后觉醒,为时已晚,所以要保持距离,敬而远之,更需要提前为人安置心里的制动力量。
如何去提前装置这样一个“阻止的力量”,这才是生命教育的难点。
一种不用思考就自动发生的内在的自动阻抗力量
我们会发现,作为一个动态的人,他就像一辆汽车,不是发动机好就行,制动系统相当重要。一辆汽车,有发动机,人的欲望、兴趣爱好就是动力;同时有方向盘,就是我们的认知,学习后知道怎么选择利和弊。
还有一个是什么?制动,停下来。在我们的教育当中,制动归到哪去了?你会发现没有,所有的教育都是给予知识,但没有说不让你干什么。所以制动在我们的成长过程当中是相当缺乏的。
我们讲生命教育,它不同于知识教育,它不是理解不理解的问题,而是要安装一种不用思考就自动发生的,他内在的一种自动阻抗力量。
在这里我们谈到一个特殊的心理现象,叫“敬畏”。
一个人的羞耻之心,我们知道几乎不用教,属于一种反应性的行为,并不是教育出来的。敬畏之心跟它是同一类的反应性心理现象,只不过我们忽略了怎么在人的内心当中去安置这种敬畏心。
什么叫敬畏?敬,一般表现为外在的行为,敬于“形”,当然也有人敬于“心”;畏则不一样,畏实际上源于内心对外部某种不可预测和把控的感觉,进而伴随着担忧、恐惧,因为他不希望不好的结果发生,所以他不敢不敬。
因为有畏,人才会有忌讳、忌惮、避之、逃离这样的现象;因为畏而产生了敬,这才能够阻止一些人轻举妄动的力量。
有人就问我了,自杀的人,他连死都不怕,“敬畏”又如何能制止他们的自杀之心呢?
问得好,这确实需要我们进一步来探讨:敬畏这种心理力量到底是什么?它既可以内容不同,也可以层次不同。一种畏是“就自己”,还有一种畏是“就他人”。
“就自己”的畏是,他觉得很痛苦,他就选择跳下去,让自己解脱。
“就他人”的畏则不是这样。当他面对死亡的时候,他心里想的一定是其他活着的人,尤其是他爱的人。他所畏惧的是,自己的死会使需要他的人陷入绝境。
我把这种畏称为“不舍”。不舍是什么?是一种社会性的情感。也就是说,他心里一定有另外一个人,如果心里没有别人的话,我自己是死是活无所谓了。所以你会发现,不舍里头一定包含其他的生命。
心有留恋与牵挂,必有不舍
有留恋与牵挂,才会有不舍。什么叫留恋、牵挂呢?这个“恋”就涉及到早年的心理抚养。如果抚养过程到位的话,比如孩子从小就看到性情非常和缓的母亲,每当他哭喊的时候,就会及时赶过来——这是人心留恋和不舍的起点。
还有刚刚说的第二个恋——自己的恋,为了自己的家庭繁衍后代。这个恋和第一个恋不同在哪?第一个恋是索取爱,第二个恋是他开始要学会付出了。当生命扩展到亲人增多,爱也自然扩到大爱,而这时候的人,往往就会畏惧生命的消失。
除了舍不得的人之外,人生还有许多不舍,如心爱之物:初次生日礼物,祖传的家宝,初恋的信物,先人的照片,珍贵的合影,甚至小时候一个特别可爱的玩具;还有痴迷的爱好,比如早年自己的涂鸦、喜爱的乐器、玩游戏的装备、第一次制作的作品。
还有一生的事业。当成年之后自己开始特别热爱一项事业的时候,在这个过程当中体验到了成功,经历了无数不眠之夜,等等。
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不是让孩子多努力,我们的教育应该是让孩子多热爱。
最重要的还有:日常生活的美好画面。人在内心当中最重要的,跟情感情绪有关的是什么?就是画面。日常生活当中很多美好的经历和画面记忆,这是人很重要的心理力量。人生美好和快乐的记忆越多,他留恋的事情越多,人生的不舍才越多。
生命教育不是告诉他“生命很宝贵”这一句话能解决的,是需要通过我们的养育和教育,让成长中的孩子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所以生命教育的前提是好的养育,培养人性,养好情感。当一个生命有了自己的不舍,或有别人的不舍,它的珍贵才能体现。当一个生命被种种情感扯不断,撕则痛时,其存在的意义方能体现。
在人早年,可先令其畏而敬
除了情感是一个重要的力量之外,我还想说,很多伤害生命的无畏,都发生在人生经历短浅的未成年。因为无畏,他们才以最粗鲁的方式去处理欲望和冲突,甚至轻易地摧毁生命。所以事先告知、及时警告、适度惩罚非常必要。
对于未成年人要有一些行为的惩罚。如何给孩子一种敬畏?它首先源于父母早年的严厉警告,也就是说这第一道线应该在父母那里来设置。孩子能在意父母的话,一定源于他们对父母辛苦的养育心有感知,总之有亲有爱,才有敬有畏。
此外,在小学到中学,规则教育也非常重要。
我们还应该启发儿童对生命的真切尊重。有些事情幼儿园就可以做,当他打人的时候,你要赶快制止他,让他形成一种反应,你只要打人就是不对的,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彼此尊重,人和人应该用什么方式相处。
我们也可以做一些心理游戏,比如说把你最爱的物品、最爱的人写出来,然后一个个减少,到再也不能减的情况下,你要告诉我为什么不能减。像这些都是一些启发的方式。
包括学校老师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孩子们讨论,举例一些具体的冲突让他们探讨最佳的解决方案,甚至可以直接讨论:生命为何不能轻易伤害?
爱的养育永远不可单向,父母要学会有意地向孩子索要爱
我们现在强调家校社共同培养孩子,我认为首先应该培养孩子的情感力。刚我讲了,生本能,它虽然是爱,但这个爱是需要唤醒的;不光要唤醒,还需要发展;不光要发展,还要有意培养。要培养他体察别人的感受,理解别人的感受,能给人传递情感的力量。
这在孩子初中阶段就要开始。比如我们看到很多国家都有初中生的社会志愿者,我们什么时候可以让孩子拿出一个月的时间,去做做社会志愿,去做做社会的服务性工作,让他能跨年龄、跨代去接触不同人群。成长当中要有特殊的经历,过一下别人的日子,哪怕去看一下别人的日子,经历一下无助的感受。
我刚工作的时候就听一个从国外学习回来的社会心理学老师讲了一个观点,他说,在国外从来不讲助人为乐,他们认为助人就是助己。实际上就是要给孩子讲一些道理,社会有很多时候是一个循环,你怎么对待别人,可能最后别人就怎么对待你。
此外,爱的养育永远不可单向,尤其在孩子进入10岁之后,甚至再早点,6岁左右,父母要学会有意地向孩子索要爱,不是光给予。比如说工作上遇到一些烦恼的事情,选择适当地跟孩子吐露一下,听听孩子的意见,然后问他,如果你遇到这种事儿会怎么处理。有机会也让他去学会给别人爱。
我们很多家庭都疏忽了这一点,往往孩子上大学了还跟着伺候,又帮洗衣服又帮做饭,结果养了一个虽然认知水平很高,但真的“生”的能力很弱的孩子,更不会爱别人。
发现孩子心理有异时,我们要做到什么?
对于老师来讲,如果发现你的学生最近出现了一些问题,你要很快地去了解他的家庭,了解他的母子、父子和祖辈的关系等等。
父母则要了解孩子目前的压力源,他因为什么事有压力了,是学习,是人际关系,还是受到了威胁。
此外,父母和老师要经常有意地跟孩子聊天,弗洛伊德说过一句话,叫“谈话可以治病”,就这六个字儿我可以给大家讲上一天。谈话是什么?谈话实际上是人和人一种特殊的心理营养的交流。
心理营养来自于哪里?来自于感官,感官当中最有思想性的是什么?是我们的言语。所以言语质量好坏非常重要。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遇到有些问题的孩子,可以跟他去聊一些轻松的话题,让他感受到一些心理上的扩充,人的心地宽了,有时候他就不那么偏执。
这也需要父母和老师有一种更广阔的人生视野,不要天天就讲那点跟你专业有关的。父母更重要,你要经常看一些新书,跟孩子推荐一些新的东西,然后让孩子去听听看看他可能不知道的世界。
很多家长都说我这孩子天天就玩手机。我经常问他,他手机都玩什么?他对手机里面什么内容最感兴趣?我那第三代有一次跟我们告状,说爸爸妈妈不让他接触手机,他姥爷就问他说:“你这手机干嘛用?”他说:“有时候同学聊到一个话题我都不知道,我就跟他没有话聊了。”我马上告诉他爸妈,你还是要给手机,可以限制范围,但至少让他知道点新闻,否则同学聊什么他都不知道,他就没有自尊了。
还要了解孩子每天户外体育活动的时间,还有周末的体育活动。了解孩子的睡眠,他每天几点入睡、入睡快慢、整宿睡眠的时间。
我现在讲家庭教育,浓缩一下就是三个要点:
一要让他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不光是遗传,而是至少要培养10年以上的运动习惯,从他四五岁就要开始,等到后边他自己就习惯动了,但是前面一定要养成运动习惯。
二要让他掌握一项技能。技能很容易,就是重复操作:理发、做饭、打球、音乐。只要学会一条,他今后找不着工作,这就成为一个过渡。
三才是认知学习。因此我讲,孩子是什么料,你就顺其自然,千万不要在认知上学习上跟他过不去,因为那取决于你的遗传。
当发现他出现了厌烦眼下生活的想法的时候,你要问他,你觉得你的生活应该怎么改变?当然,孩子有时说不出来,我们大人要给他一些建议。
最后,当有些孩子表现出想要逃避眼下的生活,你就要问原因了,为什么想要逃避?尤其是那些不想上学的孩子,有的是课堂的问题,学不进去;有的是老师的问题,他怕这个老师;还有的是怕同学,还有的怕路上有人拦截。这些问题你不解决,他肯定就会出现一些心理上的问题。
我要强调一点:春天是心理疾病的高发期。经过一整个冬天闷在屋里,尤其是正在青春期的孩子,要让他们走出房间、走出教室,要大量去运动,一天不能低于两个小时。
这是我最后的结尾:每个生命都会有光彩,只要活着。
谢谢大家。
"
作者:蓝狮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短剧开启抢人大战:行业变革下的...09-01
- 控制领导欲望,告别“即兴管理”...09-01
- 饿了么是时候更名淘宝闪购了:阿...09-01
- 警惕!市面上 99% 的老人儿童定...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