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峰:从争议封禁到口碑翻盘的逆袭之路

日期:2025-10-31 10:46:06 / 人气:6



争议缠身,封禁危机

张雪峰曾因一系列争议言论陷入舆论漩涡。2023年,他提出“新闻学打晕论”,还将文科定义为“本质是‘舔’的服务业”,这些极致功利的观点虽戳中了家长对就业的焦虑,但却因否定文科价值而遭到学界驳斥,引发法律诉讼,他也因此被贴上“制造焦虑”“教育罪人”的标签。

2025年9月,其全平台账号遭“禁止关注”处理,6500万粉丝陷入沉寂,舆论普遍认为他“彻底凉了”。在封禁期间,张雪峰没有采用常见的网红危机公关套路,既没有发长文自证,也没有借机炒作。仅在解封日发布“接娃放学的家长”配图,以日常姿态消解舆论张力,这种“不辩解的沉默”为后续复出埋下伏笔,在习惯流量明星套路化回应的公众眼中,显得格外真诚。

复播翻身,态度转变

2025年10月复播当晚,直播间在线人数瞬间突破4万。而真正打破舆论僵局的是他对文科态度的180度转变,他表示“文科就业其实很有前景,可以去做编剧、文案、销售”。

这一转变源于三个维度的认知升级。此前他将文科标签化,导致部分高校新闻学报考热度骤降,法学等专业内卷加剧。复播后他列举具体职业方向,体现了对“专业无高低,适配最重要”的认同,既回应了文科生的不满,也展现出对职业多样性的理解。同时,复播时他刻意弱化锋芒,语速从“飞起”转为平稳,激情被点头倾听取代,账号也改用粉丝量更少的公司号。面对家长询问“是否本人”,他轻描淡写回应“好久不见,就是一个月”,这种“不装腔”的亲切,让网友感觉他像能聊得来的邻居。

真诚做事,击碎质疑

以往直播中穿插的课程推销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对一志愿答疑。桌上堆满的教辅资料、团队连夜为河南贫困生做方案的旧闻被重提,印证了他“不能让孩子因信息差被卡住”的承诺并非空谈。这种“只做事不卖货”的姿态,击碎了“收割焦虑”的质疑。

张雪峰的口碑暴涨,本质上是公众对“真实感”的渴求战胜了对“完美人设”的期待。他从未刻意包装公益形象,却持续落地助学行动。2024年为河南寒门学子免费规划志愿,邀请全家赴苏州散心;发起偏远地区公益填报服务,团队熬夜手动核查录取数据。他甚至规定“志愿季结束全员强制休假”,这种反内卷的管理方式,让“实在”标签深入人心。

封禁期间的“不发声”,是对舆论的尊重。当全网争论“他是否该被封”时,他选择用接娃、备课等日常行动回应,避免将风波演变为流量闹剧,这种“沉下心做具体事”的应对,是成年人最稀缺的危机处理方式。

局限犹存,真诚取胜

即便口碑反转,张雪峰的局限性仍未消失。他的“实用主义”本质上是对就业焦虑的迎合,推荐逻辑难逃“热门专业导向”的桎梏。但公众愿意原谅他的不完美,因为在高考志愿的信息壁垒前,他能提供“听得懂、用得上”的解决方案。正如评论区所言:“我们需要的不是完美的教育圣人,而是愿意反思、能解决问题的人”。

张雪峰的故事证明,在流量时代,信任重建靠的不是无懈可击的言论,而是“说错敢改,承诺敢做”的真诚。他从一个争议人物到重新赢得口碑,为其他网红和公众人物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即真诚和实际行动比完美人设更能赢得公众的信任。

作者:蓝狮娱乐




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蓝狮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