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巨头抱团押注AI算力:中国该跟吗?
日期:2025-10-19 16:54:02 / 人气:5

2025年9月起,硅谷科技巨头打破多年壁垒,围绕AI算力展开密集“合纵连横”:OpenAI斥3000亿美元向甲骨文采购算力,甲骨文联动英伟达增购芯片,英伟达再投1000亿美元与OpenAI共建超算中心,形成“大模型-云基建-算力芯片”的“ONO铁三角”;随后AMD以“6吉瓦算力+近10%股权绑定”与OpenAI合作,英伟达甚至放下与英特尔的恩怨达成50亿美元合作,英特尔同时获美国政府与软银投资。这场千亿美元级的算力联盟,本质是硅谷应对“算力焦虑”的集体突围。而作为全球AI第二大市场,中国是否该跟进这种“抱团模式”,需先看清现象背后的逻辑与中国的现实差异。
一、硅谷抱团:算力缺口与政策松绑的双重驱动
硅谷巨头放下恩怨的核心动力,是AI产业发展到关键阶段的“算力刚需”与宽松政策环境的叠加:
1. 算力已成AI产业“卡脖子”瓶颈
AI技术革命的本质是“算力革命”——没有算力支撑,再先进的算法也只是“屠龙之技”。从技术落地看,AI训练阶段依赖算力提升效率,“后训练”与应用阶段算力需求呈指数级增长。IDC数据显示,全球AI算力支出占总算力支出比重从2016年的9%升至2022年的18%,预计2025年达25%,十年间实现近3倍提升。
算力稀缺直接推高成本:OpenAI 2025年上半年营收43亿美元,净亏损却达135亿美元,一年算力成本高达160亿美元,超过人力与研发成本总和;马斯克旗下xAI获200亿美元融资,仅够覆盖20个月算力开支。而芯片巨头英伟达则因垄断算力供给,股价与GPU价格持续暴涨,产业格局严重失衡。此时“抱团”成为必然——英伟达需要“大甲方”开发应用以维持产业生态,OpenAI等企业需要稳定算力供给,云厂商则需通过合作分食算力红利,形成“供给端-需求端-基建端”的利益闭环。
2. 特朗普新政:从“管制”到“松绑”的关键转折
拜登政府虽通过《芯片和科学法案》拨款2000亿美元支持科技,但强干预倾向让企业不敢轻举妄动——2023年对亚马逊发起反垄断起诉、否决日本制铁收购美钢,科技巨头担心“抱团”触发监管风险,仅能小范围单打独斗。
特朗普上台后画风突变:宴请苹果、微软、Meta等20余家巨头CEO,任命亲企业的反垄断负责人(如司法部长邦迪曾为科技公司游说),将对英特尔的补贴改为入股,放松对企业并购与经营的管制。这种“务实商业思维”让硅谷获得宽松预期,巨头们才敢启动千亿美元级合作,形成“国家政策背书+企业利益绑定”的联盟模式。
二、中国不应盲目模仿:现实差距不在“团结”,而在基础与环境
国内有声音批评“中国科技企业不团结、不抱团”,但这种观点忽略了中美产业环境的本质差异——中国企业并非缺乏合作意愿,而是受限于硬件基础、算力供需矛盾与监管环境,难以复制硅谷模式:
1. 硬件技术差距:算力基建的“硬伤”
硅谷抱团的前提是“成熟算力硬件生态”——英伟达GPU垄断全球高端市场,甲骨文云基建、AMD芯片形成互补。而中国虽有华为、寒武纪等企业布局AI芯片,但产品性能与英伟达仍有明显差距,尚未形成可支撑大规模联盟的硬件基础。若强行“抱团”,只会因核心技术依赖外部供给,陷入“联盟无核心”的困境。
2. 算力供需矛盾:闲置与稀缺并存的“怪圈”
美国算力问题是“全面稀缺”,而中国是“结构性失衡”:前些年地方政府主导的数字基建项目大量闲置,实际算力利用率仅15%(部分项目因规划不合理、运维不佳无法使用);但市场真正需要的优质高端算力,又因内外环境限制高度稀缺。这种“能用的不好用,好用的缺供给”的现状,让企业难以找到合作切入点——总不能围绕“闲置算力”抱团,也无法在高端算力上形成合力。
3. 监管环境:企业“不敢抱团”的深层顾虑
与硅谷当前的“松绑”不同,中国对科技企业的严监管、反垄断力度持续,大型企业担心“抱团”被认定为“垄断联盟”,中小AI企业则因数据安全限制,难以展开大范围应用合作。例如,国内AI企业多主攻专业领域小模型,单体算力需求分散,既无“OpenAI级”的需求方牵头,也无“英伟达级”的供给方主导,自然难以形成大规模联盟。
4. 中国不缺合作案例:企业自发合作早有实践
事实上,中国企业并非“不团结”:宁德时代大量投资新能源车企,构建上下游生态;2024年9月淘宝引入微信支付,阿里、腾讯、字节在支付、广告、算力领域已有交叉合作。这些都是企业基于市场需求的自发行为,证明中国企业具备合作能力,只是在AI算力领域,尚未出现可支撑“抱团”的基础条件。
三、中国的破局之道:夯实基础,优化环境,而非模仿形式
硅谷的价值不在于“抱团”形式,而在于“尊重市场规律+聚焦核心瓶颈”的思路。中国要缩小与硅谷的差距,需从三方面发力:
- 优先突破硬件技术:加大对AI芯片、云基建等核心领域的研发投入,支持华为、寒武纪等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逐步缩小与英伟达的性能差距,为算力联盟奠定硬件基础。
- 盘活算力资源,优化供需匹配:通过政策引导,推动地方闲置算力向中小企业开放,建立“算力交易平台”;同时鼓励企业聚焦高端算力研发,解决“稀缺与闲置并存”的矛盾。
- 营造宽松营商环境:在反垄断、数据安全监管中把握“平衡尺度”,明确企业合作的合规边界,减少大型企业的“抱团顾虑”;同时为中小AI企业提供应用场景支持,避免需求分散化。
结语:算力竞争的核心是“内功”,而非“联盟形式”
硅谷巨头抱团是特定阶段(算力稀缺+政策松绑)的产物,中国若盲目模仿,只会“形似神不似”。中国AI市场潜力巨大,技术基础扎实,只要聚焦“硬件突破+环境优化+市场驱动”,无需刻意追求“抱团”形式,也能在算力竞争中找到自己的路径。毕竟,产业的长期竞争力,从来不是靠“联盟规模”,而是靠核心技术的硬实力与市场机制的生命力。
作者:蓝狮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硅谷巨头抱团押注AI算力:中国该...10-19
- 奢侈品“软着陆”来了?2025年第...10-19
- 最接地气的省份:河南悄悄扯下旧...10-19
- 癌症治疗新突破:液体活检揭秘卵...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