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服之变:从日韩到美服的格局跃迁
日期:2025-11-15 20:31:30 / 人气:5

福建舰的下水意味着一个全新格局的到来,我们在趋势判断领域也有必要做出对应的调整。
有心的小伙伴可能留意到,过去几年,我们写了很多日韩女权的内容。隔壁金融领域,付鹏他们也做了一堆日本泡沫时代的历史分析,包括键政区,日本的失去三十年更是这几年热门话题。
很多营销号搬运我们的内容,但他们并不知道为什么我们要如此详尽的研究日韩,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核心就一点:对于一个社会研究者来说,预估庞大社会的整体走向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更实际的方案,是寻找一个类似模型进行参考。而对中国来说,过去几十年最具参考性的模型,就是日韩。
同样是东亚地缘,同样是儒家文化圈,同样是黄种人,同样是密集人口,同样是外向型经济产业结构,甚至连优势产业都比较类似,日本韩国都曾以制造业,电子行业闻名世界。所以我们会认为,日韩作为前瞻服具备极高的参考价值。
但福建舰的下水,可能意味着拐点的到来。
首先是第三艘航母的时间,比大家想的要快,而根据我国一直以来要么不干,要么大干,一旦决定就全力以赴的思维,辛辛苦苦自主研发出电磁弹射,解决一大堆技术问题,然后就造一艘,不太可能的。就像大家说的,懂事的人已经开始期待下一艘航母的命名了。我们很可能会有一套强大的多航母体系。
而不论日本还是韩国,在二战后都没有航母体系,有航母体系的,是当前全球化经济秩序的主导者:美国。
这可能意味着:我们的前瞻服会从日韩变为美服。
日韩的经验可能依然具备很高的参考价值,但有些地方也可能会出现根本性差异,我们需要更多参考美服的走向。
对于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来说,这个模型层面的改变,可能会是天翻地覆级的。
一、日美模型差异:全球化市场主导权的博弈
从日服模型到美服模型,最大的差异,是全球化市场的主导权。
很多人都知道市场经济环境下技术的重要性,但往往忽视了非技术因素的影响。技术是不能脱离市场单独存在的。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就是当年的DVD产业。
当年DVD产业也是一个全球化产业链,技术上游在日本和飞利浦,下游组装在中国。日本的东芝、索尼等公司因为早年的积累,所以在DVD产业上有深厚的技术积累,掌握了大量专利,而中国企业因为起步晚基础差,基本没有核心技术,普遍做的组装的活。
尽管如此,日本出技术中国出组装这个产业组合,依然占据了全球绝大部分市场。千禧年前后,中国生产的DVD一度占据全球市场的80%左右。
然后问题就来了,日本掌握专利,是要收费的,当年的专利授权费是一台DVD12美元左右。在行业初期,这个费用问题不大,当时一台DVD能卖到300美元。因此日本企业吃肉,中国企业喝汤,你研发技术我进行组装,吃下全球市场,大家都能红红火火过个年。
但到2005年前后,随着技术普及,一台DVD只能卖到30美元,这个时间点也是影碟机大量走进大家客厅的时间节点。很多人可能还有印象,一开始卖几千的影碟机,后来只要几百。
这个时候,12美元的专利费,就让组装厂无路可走了。组装本身需要人力成本,算上专利费用,中国组装厂等于没有利润。国内厂家也不是没有想过办法,他们联合起来找到日本企业希望对方降低专利授权费用,但日本企业拒绝了。最终国内DVD组装企业大量倒闭退出。
这个案例说明了什么?
当年我们的理解是:这个案例说明了核心技术的重要性。比如2007年经济参考报的报道就认为,中国电子产业为专利缺失付了学费。我们看起来有庞大的组装厂,大量的产业从业者,甚至占据了全球80%的市场,但没有核心技术,所以日本企业卡一下脖子我们就没有利润。包括那一代企业家后来普遍都非常注重核心技术,非常注重自主研发,就是亲眼见证后的经验教训。
但是,这个认知在2005年能上意林、上青年文摘、上经济参考报,可放在2025年,就过于浅薄了。
因为从后来的视角看,这个答案只对了一半。中国组装厂失去了日本的专利授权,固然是全军覆没。但日本的技术生态失去了中国的产业土壤和庞大市场,也元气大伤。
当年正是流媒体行业崛起的时期,在那个时间点,流媒体的体验并不高于DVD。有印象的可能记得,当年的电脑是兼容光盘的。对于很多人来说,靠着拨号网络在网上下载一部电影,远不如直接买光盘来得靠谱。光盘上读出来的是24K高清蓝光电影,网上下载要下到什么时候?包括那时的电脑游戏,也是盗版商一张光盘几个游戏打包一块的传播途径。
所以正常情况下,DVD产业还有相当长的一段红利期,既能去家庭影院,又能进电脑光驱。但日本企业靠着技术专利收割的操作,直接导致中国这边的组装厂和光盘商大量退出,连带引发了整个技术生态的崩塌。没有海量的低价影碟机和盗版碟片占领市场,你靠什么阻击流媒体行业崛起呢?日本的光盘介质家庭娱乐体系很快被美国的网络流媒体体系打得落花流水。
二、技术与生态:脱离市场的技术难以立足
过去几年,我们经常说,掌握核心技术才有话语权,所以很多人关起门来死命卷技术。但现实比这要复杂的多,DVD产业就是最好的佐证。光盘的存储量大,安全性好,蓝光电影到现在都是画质标准的代名词。但如果没有无数几百块钱的影碟机占领家庭,没有廉价的碟占领市场,没有街边随处可见,1块一张的租碟片店,你只有一个蓝光技术,是吃不到市场的。
类似的情况是氢能源,当年新能源汽车其实是有多个路线的,锂电池和氢能源,各有利弊。日本靠着汽车产业积累,大量布局了氢能源汽车,注册了一堆专利。然后呢?就是中美两国默契的不玩了,直接走锂电池路线。
很多人说那是因为氢气贵才玩不下去,不是的,是一个技术没有配套产业,那就会贵。建一个氢气加气站要一千万,但如果你大量布局建设,最终成本可能只要一百万。如果日本开放技术,大家一起研发,你研究氢能源汽车,他研究氢气存储,他建氢气加油站,最后氢能源汽车的成本也许能打下来,走进千家万户。但日本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无法执行这一点,于是到现在也只能拿着技术吃灰。
如果能理解这个,那你也就能理解马斯克为什么要开源特斯拉。对于新兴行业来说,技术路线的胜利可能比眼前的盈利更重要。技术是不能脱离市场和生态的,再好的技术,也需要和市场和整个产业链生态一起成长。当市场存心不想和你玩的情况下,你拿着先进技术也只能吃灰。
(三)马斯克的万亿薪酬与技术生态的资本博弈
2025年11月,马斯克的商业版图迎来两个戏剧性事件:其旗下AI公司推出的Grok 4 Fast荣登TrustAI排行榜榜首,支持200万个窗口上下文,推理模式完成率从77.5%提升至94.1%,非推理模式从77.9%提升至97.9%;与此同时,特斯拉股东以超过75%的赞成票通过了高达1万亿美元的薪酬方案,这一金额不仅刷新了全球CEO薪酬纪录,更与马斯克强调的"AI专注真理"形成强烈反差。
这份薪酬方案要求马斯克在10年内完成一系列激进目标:将特斯拉市值从1.5万亿美元提升至8.5万亿美元,部署100万辆无人驾驶出租车,售出1200万辆汽车、1000万份完全自动驾驶订阅服务及100万个人形机器人。若目标达成,马斯克持股比例将从15%增至25%。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未能实现大部分目标,他仍可获得500亿美元保底收益,仅完成两个最易实现的目标加适度股价增长即可净赚260亿美元。
这一方案背后折射出美式技术生态的独特逻辑:与日本企业封闭专利的路径不同,马斯克采用"激进资本激励+技术路线押注"的双重策略。正如特斯拉董事会主席罗宾·丹霍姆所言,公司价值在于"通过FSD和Optimus等产品重新构想出行、能源和劳动力",这种将企业命运与创始人个人捆绑的模式,与日本氢能源汽车因封闭技术而陷入的困境形成鲜明对比。日本在氢能源领域积累了大量专利,却因缺乏产业链协同思维,最终被中美锂电池路线边缘化;而马斯克通过开源电动车技术标准、以巨额薪酬绑定资本与技术,成功构建起覆盖电池、软件、基建的完整生态。
但这种模式也暗藏风险。特斯拉当前面临产品线老化、自动驾驶技术优势未显、竞争对手崛起等挑战,更因马斯克的政治立场遭遇销量下滑——其支持特朗普的政策导致联邦电动汽车税收抵免即将到期,进一步加剧盈利压力。挪威主权财富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反对该方案,正是担忧这种"迷因股"式的估值逻辑(更多依赖创始人个人光环而非基本面)可能引发市场波动。
这一案例为中国企业出海提供了重要启示:在美服模型下,技术竞争已演变为"技术-资本-话语权"的三元博弈。马斯克的1万亿美元薪酬本质是对技术路线主导权的豪赌,其核心在于通过资本杠杆快速整合产业链资源,这与中国企业需要突破的海外非市场壁垒(如充电桩建设受阻、环保名义制裁)具有同构性。当福建舰标志着中国具备全球力量投射能力时,如何平衡技术自主与生态开放、资本激励与长期发展,将成为比单纯技术研发更关键的命题。
三、中国出海:军事与政治背书下的市场突破
而当下我们要面对的问题就是,中国有冠绝全球的工业产能,也有大量迎头赶上的技术,但对于海外市场的开荒,大家都没什么经验。
你有蓝光技术,很好,那你能搞定当地组装厂吗?影碟机不用当地组装厂,就意味着你要自己去搞定当地商场,搞定了当地商场,你又得搞定碟片商,解决了碟片商问题,你又得解决碟片店,没有四处可见的碟片店让大家方便地租碟片,大众是无法养成看碟片习惯的。你不太可能自己一家家地开碟片店吧,必然要寻找合作方加盟方。
所以我不需要和你打专利战,我只需要派人隔三差五查一查你的碟片店有没有盗版光碟,打击你产业链上最弱的一环,就足以阻拦你的碟片行业出海。你的新能源汽车很有实力,但我不让你建充电桩又如何呢?我不需要明牌地制裁你抵制你的汽车,我只需要阻拦一下你建充电桩的速度就行。你说让当地组装和当地合作,很好,那么如何分成呢?
日本在DVD、氢能源汽车和半导体上的连续折戟直接证明了这一点,哪怕你有不错的技术先发的优势,但没有产业链上下游的配合,你也玩不下去。这些背后都是需要谈的,不是光靠一个技术就能解决的。而谈判,尤其是国外市场谈判,很多时候并不是市场占主导作用。
这也是日韩的困境,很多问题并不是来自市场层面,它根本解决不了。美国打击日本半导体产业,要求日本签署《日美半导体协定》,日本工人把螺丝搓出花来有用吗?泡沫经济、失去三十年、日韩女权,本质都是果,是日韩在产业出海受困的情况下,被迫在国内内卷,才有了这些问题。
而我们和日韩的差异也就在于,我们是可能突破封锁突破上限建立自主生态的。前两年我关注企业出海的时候与很多大公司的人聊过,最终结论是:中国企业出海并不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是一个军事和政治问题。一些人说得更直白,有三艘航母,那他就敢大胆地进军东南亚,但如果没有航母,那还是在国内市场算了。钱谁不想赚?关键是海外市场很多问题他们解决不了,而且是靠技术完全解决不了的那种。
比如大家熟悉的TikTok,你说他们的问题靠工程师加班能解决吗?市场经济是需要保卫的,不是天然就存在的。真到了国外,别人掏出各种千奇百怪玩法的时候,你就会明白,一个秩序有多重要,这些都是需要你靠力量去保卫的。
当然,我不是说我们非要把航母开到别人脸上去谈判。而是很多问题,你没力量,尤其是能够简单直接展示对外投射力量,人家就会无底线地欺负你。你展示力量了,别人才会正正经经地和你玩市场经济。
顺带,为了防止有的人不了解老外那些千奇百怪的玩法,我随便列举几个:
- 美国曾经以奴役猴子采椰子为理由制裁过泰国椰子产业;
- 欧盟曾经以保护雨林为由,制裁过马来西亚的棕榈油产业;
- 加拿大曾经以侮辱女性为由,冲过中国的3A游戏黑神话,这个大家都熟。
动保、环保、女性主义,你以为是三个不相干的问题,其实背后都是同一个问题:当你没有实力无法主导市场的时候,别人就会用各种理由找你麻烦。到我们头上,很可能是类似的操作,比如你的充电桩影响环境。今天保护雨林,明天保护树木,后天保护候鸟,反正我有一万种高大上的理由让你的充电桩建不起来。你以为是环境保护的问题,其实从始至终是实力的问题。
作者:蓝狮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一晃入行十年了11-15
- 人均每年吃掉2.59公斤农药?11-15
- 阿迪达斯下沉:抢滩三四线,是突...11-15
- 前瞻服之变:从日韩到美服的格局...1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