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取消C刊?关键在于如何“立新”
日期:2025-11-09 15:37:49 / 人气:20

“C刊”,即“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创建以来,逐渐成为高校学科评估、职称评定、博士毕业的“硬通货”。它本是为构建中文社科领域学术评价标准而生,却因“唯C刊论”的单一导向,沦为学术圈恶性竞争的推手——学术官僚化、评价单一化、灰色产业链滋生,成为制约学术生态健康的“顽疾”。面对重重弊病,“取消C刊”的呼声日益高涨,但争议的核心并非“废除工具”,而是如何在“破五唯”改革中实现“立新”,找到适配多元学术需求的评价体系。
C刊困局:高成本竞争与“看刊不看文”的异化
发表一篇C刊论文的时间成本远超想象。据高校工作者透露,即便顺利完成初稿需2-3个月,后续投稿、审稿、修改流程至少耗时一年——外审意见返回后的反复调整、复核确认,再到排版见刊,每一步都充满不确定性。更严峻的是,C刊版面有限与发表需求激增的矛盾愈发突出:过去论文要求1.2万字,如今部分期刊提至2.5万字,版面固定下刊登数量减少,而每年新增的博士生、青年学者持续推高投稿量,形成“僧多粥少”的激烈竞争。
竞争压力催生了“看刊不看文”的异化现象——学者更关注论文发表的期刊级别,而非选题价值与研究深度。“安全选题”“宏大主题”成为投稿首选,部分研究脱离实际需求,沦为堆砌字数的“水文”。同时,新期刊进入核心目录难度极大,已入选的C刊因高关注度进一步提升影响力,非核心期刊则陷入“少人问津—引用率低—难以突围”的恶性循环,学术资源分配愈发失衡。
改革瓶颈:“破五唯”推进中的“双重脱轨”
国家层面推行的“破五唯”改革虽在绩效考核中初见成效——部分单位采用计分制,将政策报告、内部研究成果等纳入考核范围,甚至设立特殊评审通道,但在职称评定这一“学者命运关键点”上,C刊的地位仍未动摇。这导致了“双重脱轨”:一方面,年度绩效考核日趋多元,与职称评定“唯论文”的标准脱节;另一方面,不同单位的成果权重适配不清——智库学者深耕的政策报告在评职称时难获认可,学校教师的学术论文与智库的核心任务也存在精力冲突。
“立新标”的艰难是改革停滞的核心。多位学者坦言,论文导向虽有弊端,但提供了“相对可量化”的评价依据,而适配不同学科、不同研究类型的多元标准难以构建。尽管部分高校尝试将高质量政策报告折算为论文分值,或认可译作、专著的贡献,但这类探索仍局限于局部,未形成全国性的统一规范。
取消之争:学术自主权与评价工具的辩证思考
对于“取消C刊”的提议,学界存在鲜明分歧。反对取消者的核心顾虑在于“学术自主权的丧失”:若废除国内核心期刊体系,社会科学评价权可能被西方主导。自然科学领域已因依赖SCI付出高额代价——发表论文付版面费、购买数据库再付费,形成“双重经济损失”;而社会科学与意识形态紧密相关,若评价权受制于人,将引发更深远的风险。此外,C刊体系形成了“学者投稿—期刊筛选—评价机构制衡”的生态,若失去这一约束,“人情稿”“水文”可能泛滥,反而拉低学术水平。
支持者则认为,C刊的“工具异化”已不可逆。但多数理性声音认同:问题症结不在体系本身,而在“一刀切”的应用——如要求所有博士生发表C刊才能毕业,或职称评定将其作为唯一门槛。正如学者所言,“应批评制定不当政策的人,而非工具本身”。国际学界同样关注期刊级别,关键在于建立“期刊评价—成果质量—学者能力”的多元关联,而非单一依赖某一指标。
破局方向:在“立”与“衡”中构建新生态
“破五唯”的核心是“立新”,而非单纯“破旧”。多位受访者提出,首先需推动职称评定与绩效考核的标准协同,将政策报告、智库成果、科普作品等纳入职称评审体系,明确不同成果的权重换算规则;其次,应避免“非此即彼”的思维,保留C刊的参考价值,但弱化其“一票否决”地位,引入同行评议、学术影响力、社会贡献等多维指标;最后,针对不同类型单位差异化设定标准——高校侧重学术创新,智库突出政策实效,形成“分类评价、各有侧重”的格局。
此外,需警惕“指标空转”与“学术躺平”的极端。既要防止学者为钻规则漏洞搞“互引同盟”“人情稿”,也要通过合理激励保障潜心研究的学者获得认可。正如一位学者所言:“学术研究需要‘沉寂期’,但如何区分‘磨一剑’与‘无产出’,需要更精细的评价智慧。”
结语:从“唯C刊”到“多元评价”的必经之路
C刊的争议本质是学术评价体系转型的缩影。取消C刊并非解决问题的钥匙,盲目否定国内评价体系可能丧失学术自主权;而固守“唯C刊论”则会扼杀学术活力。真正的破局之道,在于以“立新”为导向,在维护学术主权的前提下,构建兼顾量化与质性、适配多元需求的评价体系。这条路或许漫长,但唯有打破“单一指标崇拜”,让不同类型的学术成果都能获得应有的认可,才能让学术生态回归“追求真理、服务社会”的本质。
作者:蓝狮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一晃入行十年了11-15
- 人均每年吃掉2.59公斤农药?11-15
- 阿迪达斯下沉:抢滩三四线,是突...11-15
- 前瞻服之变:从日韩到美服的格局...1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