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临期货混入双11,抵制临期商品的我们究竟在抵制什么?
日期:2025-11-09 15:38:40 / 人气:30

双11引发临期商品关注
今年双11,李佳琦直播间粉丝先遭遇品牌背刺,后又因直播间“清库存”买到临期商品,这让长期处于边缘的临期商品领域进入公众视野。
临期商品的传统处理方式
商品临期普遍存在
在零售行业,商品临期是商家常见问题,食品、日用品、美妆、电器等都可能因生产过剩或销售计划偏差产生临期库存,临期商品市场价值会大幅缩水,处理临期商品是商家运营重要环节。
常见处理路径
• 常见方式:通过折扣降价吸引消费者、捆绑搭赠在正常商品中、通过员工内购、公益捐赠或活动赞助处理,若无法消化则销毁报废。经销商对临近保质期未售出商品,可按合同约定退回厂家或通过内部折扣渠道处理。
• 不同品类差异:食品处理流程更规范,未售出临期食品一般作饲料原料、堆肥或能源化利用,如月饼回收后包装再利用,月饼本身经专门处理,也有不良商家将临期或篡改日期的过期食品销往偏远地区;家电易积压,部分库存产品更换零部件后以新生产日期重新上市,消费者难察觉,如A.O.史密斯公司曾回收库存产品更换包装、铭牌后以新日期出厂销售且未披露;服装无严格保质期概念,过季商品通过折扣渠道、奥特莱斯、剪标店处理,部分换商标重新上市或转售至下沉市场。
消费者信息不对称
消费者在不同品类面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不同,食品可通过查验日期有限选择,家电等耐用消费品可能面临生产日期“刷新”风险,无明确时效标识品类更难判断。线上购物普及增加了消费者接触临期商品的概率,消费者在线上购物时无形中让渡了知情权,常收到临期产品,反馈问题时商家处理方式耗费消费者时间和精力,但线上渠道也为商家提供了高效库存消化通道。
临期商品市场的新变化与乱象
从小众到独立生意
过去借助电商渠道消化库存是附属环节,未形成独立商业模式。近年来,好特卖、嗨特购等专业临期折扣店崛起,临期商品赛道迎来“质变”,成为独立且利润可观的新生意,大量个体创业者涌入。
盈利模式与规模
临期折扣店综合毛利率可达50%,有小店单日营业额破万、毛利率约70%、净利润率达40%。还出现专门整合临期食品的平台,如“惜食魔法袋”;线上渠道积极布局,京东有“临期清仓专区”,淘宝和天猫有大量相关专卖店,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也有商家推广和C2C交易圈子。
乱象丛生
黑猫投诉平台与“临期”相关投诉累计高达1.6万条。好特卖门店曾被曝光销售假冒洗护用品、过期巧克力;小红书平台存在大牌护肤品“临期打折”陷阱;京东自营“临期清仓专区”也有货不对板、价格误导等问题,部分标注“临期”的商品实际未达临期标准,且与正常商品价差微弱甚至价格倒挂,将低价假货冒充临期商品、过期商品篡改日期充当临期商品、所谓“临期”商品与正常商品价差异常等问题成为新隐蔽乱象。
临期商品市场的需求与发展困境
需求基础
临期商品成为独立生意反映了消费者对高性价比商品的真实需求,体现了大众消费观念的理性转向,年轻消费群体对临期商品模式接纳度高,看中其价格与品质的平衡,为行业奠定市场基础,推动临期商品走向大众化消费赛道。
发展困境
临期商品“专卖”健康发展需建立在信息透明、定价合理基础上。部分商家将“临期”作为吸引流量标签,混淆视听、蒙蔽消费者,破坏市场生态,透支行业信任基础。临期商品本是多方共赢的潜力市场,对厂商可减轻库存压力,对消费者可低成本获品质相当商品,对社会有助于减少资源浪费、提升商品流通效率,如我国临期食品市场规模可观且有望增长。
解决临期商品市场问题的建议
消费者层面
尽量选择正规渠道购买,对降价过于离谱的商品提高警惕、仔细甄别,减少因贪图便宜造成实际损失。
行业与监管层面
建立更透明的市场环境,平台方加强商品信息公示,确保消费者清楚了解生产日期、保质期等关键信息;监管环节出台更细致标准,明确要求标注“临期”标识、规范终端销售行为,让交易建立在信息对称、自愿互利基础上,实现临期商品高效、可持续循环。
作者:蓝狮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一晃入行十年了11-15
- 人均每年吃掉2.59公斤农药?11-15
- 阿迪达斯下沉:抢滩三四线,是突...11-15
- 前瞻服之变:从日韩到美服的格局...11-15

